2020年7月25日星期六

投資是一個挑戰自我的馬拉松(2020年7月25日)

看到儲蓄兄在新一篇文章回答一位網友問題:「先閱讀書(小薯按:估說計應該是指理財、投資的書籍),定係財報?)。小薯也想在這裡討論一下。

如小薯上一篇文章所說,很多人會迷信專業,以為考個CPACFA牌,好像CPA那樣一樣看懂會計三寶或者好像是CFA那樣學懂估值,就懂得投資。如果分析財報就能讓投資成功,那不少CPA就應該已經發達的,就不用以「無限OT」知名!也不會有人爭取要求減工時。

從小薯的經驗來說,財報分析其實在投資是佔一個很少的部份。甚至,相對起財報分析,小薯更看重公司的業務發展、管理層質素。財報(這裡泛指財務地表和附註)只是利用會計這個商業語言,把公司的過去一年的業務發展量化,將大眾更容易明白(註:雖然小薯認為現在的會計制度越變越複雜,甚至有少許偏離user usefulness/friendly的初心)。當然,這不代表會計知識不重要,只是希望不要喧賓奪主,因為我們買的是公司的未來,而不是財報表現出來的過去。

再回應一下儲蓄兄的網友的問題,於小薯來說,通過閱讀,學習前人經驗,建立好自己的理財觀念,其實是整個理財的最重要基礎。以小薯為例,這個階段小薯會閱讀很多經典著作,例如:《富爸爸》系列。當建立了正確的理財觀念,初步了解不同的投資工具,接著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,因為投資工具不一定只有股票、債券、房地產、商品等。

如果你打算以債券、股票為主,這才是學習投資股票相關的知識,這個時候小薯就開始閱讀班傑明.葛拉漢的《智慧型股票投資人》、彼得林區一系列的叢書、巴菲特的叢書等。近幾年也看看在香港的投資人,如止凡兄、鍾SIR等如何應用這些經典知識。同時,財報分析和估值也是這個時侯學習。財報和估值的基礎知識其實是一堆算式,如何理解才是重點。

當不斷累積價值投資、財報分析和估值相關,就會發現很多書的內容理念大致是相同,閱讀的範圍就會慢慢轉向自年報(不是財務)和公司研究分析。不斷的閱讀年報和公司研究分析,就能磨練財報分析和估值的技巧,更了解現實的商業運作。如果不閱讀年報實踐,看多少解釋價值投資的書籍也只流於紙上談兵。

在初期,可以會跌跌撞撞,好像寸步難移。不過,只要通過反覆的練習,自己的投資計劃及系統就會慢慢成型。最後,只是跟隨住自己的經驗証成功的系統,就能慢慢達到計劃的終點。

此外,看到儲蓄兄的網友說了一句:「對自己的進步覺得甚慢而感到沮喪」。小薯想了想,這句話顯示網友是有進步,應是感到開心,而非沮喪吧?感到沮喪可能應是因為與人比較好像很慢吧!可是,我們投資需要別人比較嗎?每個人的風險胃納、資產配置、資本都不同,跟本不可能與別人有一個有意思的比較。別人買中少型股票,$1萬資本,賺$1,00010%,自己買大型藍籌,$1,000萬資本,賺$50萬或5%。你能說你做得比別人差嗎?從百分比角度看,你是做得比別人差,但金額上又做很好過別人,計及風險的回報百分比,又可能打和,你怎樣比較才正確?

特別是現在資訊泛濫,不管是財經雜誌,還是社交媒體,人人也可以是股神。羅列一堆人所共知的優質公司,又或者一些單看個體公司資料好像很前景的公司,就是一個選股很厲害的高手;又或者給交易紀錄卻淺於相關公司分析,表現出自己回報超高。這些「股神」的風險胃納、資產配置、資本你一概不知,你能一一比較嗎?(註:可能在別人眼中,小薯也是其中一個,所以也不需要與小薯比較)

我們自少的教育就是不斷要跟有比較,給人比下來就會不開心。最後,為了和別人比較,反而破壞了自己的系統,得不償失。如果有的要比較,就與大市比較吧!因施為如果長年跑輸大市,不如就買指數基金,買大市吧!如果已能跑贏大市,就與自己比較吧!自己有沒有進步?能否提早達到自己的理財計劃?在人生中有沒有其他方向能自己的人生更完滿?要清楚知道,我們投資不是為是贏遍所有人,而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滿。


2 則留言:

  1. 很認同小薯兄的看法,投資本來就係個人的事,有自己的看法和理念,與其與人比較投資回報,不如學習他人的投資理念的過人之處。例如,有些人短期炒賣股票賺了不少,雖然高投資回報係具有吸引力,但如果與自己投資理念不同,就沒有比較和參考的意義。相比之下,真正的高手能保持長期高回報,與他們比較投資理念,才更有意義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其實做好自己就夠了!電視、雜誌、社交媒體有多人數十字的公司推介,講到有多好的前景,但自己懂嗎?

      刪除

拼多多市值超阿里,大衛真的打贏哥利亞?

前 陣 子 拼多多的市值超過阿里的市值,連馬老師(阿里人會叫馬雲做馬老師)都在內網發信定軍心,恭賀拼多多的成功。 先講一些基本數據,2023年三季度,阿里的收入為2247.90億元,按年增長9%; 拼多多收入為688.40億元,按年增長94%。從收入看,阿里第三季超過拼多多3倍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