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年來到,先祝各位虎年「快升」,賺左盤堂紅。
前陣子,TG GROUP又講起「財務自由」,相信很人都會很直接的有一個CONCEPT,就是儲夠一定金額的定期現金流投資物,例如債券、收息股,這些投資物定期派出來的股息或利息,就可以用來支付自己的生活費,即是達到所課被動收入大於支出的「財務自由」的狀態?
大家有呢個mindset,其實也不無道理。因為很多KOL都以現金流為出發點去理解「財務自由」。有些KOL更喜歡說先增值,後收息。買了增長股,增長股升了就賣出一部分轉到穩定價值股,當穩定價值股又升了,就賣出一部分轉到收息股,這些收息股就為你帶來現金流讓你達到「財務自由」的狀態。
可是,大家有沒有想過不靠收息股達到財自?其實不管是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充足但不派息的優質股,還是喜歡把公司現金以股息派到你的手中。其實不管是否派到你手中,對作為股東的你來說,都是現金流,只是存於公司的內部現金流,還是派到你手中的外部現金流。這個CONCEPT有一點深,小薯找機會再談。你可以想一下,巴老大部分的身家是巴郡股票,Jeff Bezos的的身家是AMZN股票,鋼鐵人EM的身家是TSLA股票,難道說他們未財自嗎?
不靠收息股達到財自的CONCEPT就是,如果公司不斷賺取自由現金流而不派息,留存在公司再投資,那公司的整體價值就會提升,從而反映在股價上。假設你手上已有1200萬元不會派息的股票組合,而你一個月要60,000元的生活費,一年就需要720,000元(這裡對應股票組合每年6%的資本回報)。理論上,當你要用錢,或者每個月固定一個日子draw 錢,當天就 at the market sell,就變相做到相等於收息股月月收息的情況。
不過,大家去到呢個位,見唔見到一個謬論在?價投係要求高估時出售,低估時買入,但而家就說,為了用錢,就每個月固定一個日at the market sell,咁咪違反了價投的原則?
如果你是打算完全「蒙著雙眼說財自」,當然是at market sell。可是,有這個想法,表示你沒有沒真正了解財自的意義。「財自」並不是簡單的被動收入大於支出。「財自」是一個計劃,「財自」追求的是在財自後,任何時間都有足夠的資產和動收入去支付開支,是一個life long的財務計劃。
一個好的財務計劃,應該大該知道每個月的現金流,一個月恆常支出多少?稅金幾時付?保險premium幾時付?這些常規的支出是可以預先計劃,可以事前預備好。這些計劃其實是從你平時對自己收支的模式紀錄而得出來,所以為什麼很多理財教練第一樣要你做的,就是紀錄自己的收支。
如果連自己的財務計劃也未做得好,那其實你連幾時可以財自也不會知道。即使某一刻是「被動收入大於支出」,也只是假財自,因為可能過多數年,支出就會多於被動收入,財自狀態又被打破!
在以不會派息的股票組合去達到財自,而在over-value 時賣出去套出現金使用,有人覺得是不切實際。可是,一個成功的投資者,理應要預先計劃好未來一年的支出,有閒錢時,才用閒錢投資。如果可以預先計劃好支出,那在正確的估值是預先離場,又有什麼問題?你想想,如果今年3月高位,over value時,出一部分股票出資金留來支出,一部分park 回under value的公司或特待機會,其實成個logic又是合情合理。
當然,小薯承認會一些意外支出。意外、意外,意料之外,是不能預計的,例如醫療,可能真的未必可以plan ahead,可能真的要sell at the market,但小薯相信那如果真到生死關頭,你不管什麼value你也會賣。況且,即使是這些「意外」的醫療支出,其實也可以通過保險去預先準備,可是這又是另外一個課題。這個課題,小薯要就建議大家去睇小薯的YOUTOUBER谷友,麥加文兄的YOUTUBE!
假設手上有1200萬股票組合 ,每年有6%回報股息收,用作一年生活費。這個72萬收入可稱之為被動收入。
回覆刪除背後也有一個假設,假設所擁有的股票都是一些相對比較優質公司的股票, 和假設派息都是一個恆常動作。 在一般公用股或Reits要做到上述這個也不太難.
" 價投係要求高估時出售,低估時買入。”
重點是,專家也不能有絕對這樣的把握, 何況一般散戶呢?
如此說,這個財自的想法, 會否將自己放在一個高風險的位置之上?
其實你說得對。這個方法真的要有很大的決心和定力,完全不受市場左右,才可以實行。
刪除小薯也傾向是「現金流+增長」的形式操作。
這是一些谷友的疑問,財自是否一定要有被動現流入才可以財自,如果真的是這樣,美國公司因稅制關係較少派息,所以覺得美股就不適合用來財自,因此才以上的討論主要是因為近年不斷有人投資美國股市。
謝小薯兄的分享和詳細解釋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