承上一篇文章,今天講一下成長股的定價問題。
有網友認為電商和Cloud係booming、利潤高的行業,除了可接觸市場(Total
Addressable Market,TAM)大,還有就是基礎設施一旦建起,不單人數不加成本下有所增加長,還可以按量收費,收入可以跟交易量和人數上升,所以是一個「好好搵」的行業。相反,Streaming 很難做,因為只能收一個月費,定額收入,收入不可以跟交易量上升,但成本卻要加大去增加人數。
其實,小薯認為,行業是否難做,跟行業是否按月收費完全不相干。小薯就用回網友的例子去解釋。
Cloud為何能按量收費,是因為業務觸及顧客的底層核心利益,被人按住了spring pocket,轉換成本高,很難轉供應商,因此不管用月費計數,還是按量收費,客戶沒有得選。其實即使Cloud provider按月收費,月費加價,客戶都會照take。按量收費聽起來好像很好聽,能提供客戶彈性,實際上公司能把定價層級拆得更細,更容易根據客戶需求去定價,capture個profit。說穿了,就是傳統經濟學說的price differentiation(見下註)。因此,為什麼很多大企業都要multiple cloud provider,就係避免被人按住spring pocket,拿光每分每毫。
電商行業
電商那邊一樣,Amazon其實是一個最癲的例子。因為Amazon已經做到電商 = Amazon,Amazon 流量大,如果merchant轉走,他們就會失去大量生意額,觸及了他們底層的核心利益,不可以轉走。因此,Amazon就是按GMV收費,收commission(而在inflation下,GMV只會越來越大,commission只會越來越多),同時每項服務跟你逐項計,capture到最多profit。相反,在fulfilment於電商是必須要做,而在客戶那邊,因為他們很轉到其他平台,switching costs低些,所以Amazon 只能以月費形式收取Prime用戶訂閱費,提供無限free delivery,加大他們的使用量,一來可以average out fulfilment的成本,二來能加大平台流量和吸引力,三來加大merchant那邊的收入。當Prime的free delivery已經觸及了Prime用戶的核心利益(即是方便、免運費),他們就不會想轉到其他沒有那麼方便的平台。當Prime的服務越來越多,Prime用戶的stickiness就越高,Amazon就可以隨時加月費而不趕客走。大家可以想想,一個月費無限free delivery,用平台的量多些,計還是按量收費,用平台的量高些?其實按量收費可能反而做不到利潤最大化的效果。
串流行業
再說streaming行業。假設Netflix真的可以搶佔所有人的娛樂時間,所有人都會/只可以睇他的content,沒有其他替代。那為何他要收取月費而提及無限content,其實他按套收費應該賺得更多,因為所以人都要用他的服務,就Netflix俾💩你睇,你都要課金去睇。老實說,如果80年代的TBB,在TBB獨大的時代,他能做到myTV gold,接節目收費,做到price differentiation,其實可能他會好好賺。因為那時沒什麼娛樂方式(想去pornhub學數學都不能),通過myTV gold打做出一個premium的收費市場,按節目收費,食「看電視」那個人的水。節目在myTV gold先播完,再放到免費電視那邊播,食廣告商錢。可是,那個科技和經濟未能去到能實行這個模式的水平罷了!到了今天,娛樂的方式有很多,本身的行業競爭已經大,TBB、ViuTV、開電視,還有YouTube、衛星電視、streaming,更闊的還有電影、Gaming,所以即使TBB現在有這個技術,但已經沒有這個能力或本書去跟「按節目收費」,甚至要維持人頭訂閱已經很辛苦了!
註:Price discrimination,差別定價,是商家將相同生產成本的相同產品,向某些消費者收取的價格高於另一些消費者,或者對少量購買的消費者收取的價格高於大量購買的消費者。通常以顧客對象、地區等特性作為區分。但並不是所有的價格差別都是差別取價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